耕 莘 文 教 院
耕莘文教院簡介
在城之南…
不同於台北東區的繁華絢麗、西區的古今交替、北區的扶桑歐風,台北南區是一個人文薈萃的地方。耕莘文教院,座落於幾所大學當中,正是這裡的一個文化心靈補給站。
在台北以外國人名命名的道路不多,以天干地支命名的更少。位於辛亥路和羅斯福路交叉口的耕莘文教院,其地理位置恰恰符合她兼容中國與西方的風貌,也直接道出她一直在扮演的角色:促進中西文化交流、心靈與文化契合、生活與信仰的共融。
取名「耕莘」…
耕莘文教院創立於民國52年,創辦人為幾位來自歐洲和美國,在台大師大任教,願意奉獻畢生心血於中西文化交流的天主教耶穌會神父。取名「耕莘」,是為了紀念第一位中國籍主教田耕莘。
跟台灣一起成長…
早期的耕莘文教院不僅是神父們傳道授業的場所,也開創了許多的第一。例如:李安德神父編著台灣第一本「醫藥拉丁文」,是當時一般醫學院必讀的書籍。他並創立、教導了台灣第一個冰上曲棍球隊。他還協助周渝先生創立台灣第一個實驗劇團--「耕莘實驗劇團」。此外,李安德神父所撰寫的「超個人心理學」,是第一本中文有關超個人心理學的書籍。張志宏神父創立了第一個培育寫作人才的「耕莘青年寫作會」以及第一個鼓舞青年服務最小弟兄的「耕莘山地服務團」。服務於利氏 學社的西班牙和法國的神父,則分別以數年的努力,編印了西漢綜合大字典和法漢綜合大字典。
從六○年代到八○年代,台北的青年學子與文人雅士,幾乎都在這裡聽過演講,欣賞過音樂電影,看過表演,或是沈浸在藏書豐富的中英文圖書館中,盡情探索知識與藝術的堂奧。文教院的神父,陪伴著莘莘學子走過成長的迷惘、驚喜與苦澀。宗教的聖善更是耕莘整體氛圍中不可缺的一環。有的人只是在教堂中坐一坐,就能將內 心的能量重新充電。
在那單純樸實的世代中,耕莘儼然是青年最重要的心靈殿堂。
在二十一世紀昂首前行…
隨著台灣社會的變遷,耕莘文教院一直在調整她的服務方向,服務對象從知識青年擴展到一般社會大眾。二十餘年前耕莘大樓增建,設備新添,員額擴編,以因應日益繁複的需求,並擴大服務層面及提昇服務水準。大樓增建以來,在初初解嚴的料峭春寒中,耕莘曾是「黨外人士」集會演講的重要場所。 世紀末,臺灣社會力勃發,耕莘以其精良的視聽媒體設備和寬闊的場地,仍是不同黨派進行政治對話,不同宗教促膝交談,不同族群文化交流互動的完善空間。雖然大樓在21世紀初因為結構須再加強而必須拆除,但耕莘文教院所提供的服務與活動,較諸草創時期自然已不可同日而語,然而對真、善、美、聖的追求則始終如一。
這些機構互為芳鄰,相輔相成,使耕莘文教院的文教服務更為鮮活、豐富,也更趨專業。在這些機構相互期許中,耕莘文教院在廿一世紀昂首前行。